我们抱怨父母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爱我们。众所周知,完美的父母只存在于幻想中,成长是一个接受失望,抛弃幻想的过程

 

 

01

 

抱怨父母是一种需要

 

心理学家一致认为,父母的过度关注或责骂会给我们留下隐藏而深刻的伤疤。这些痕迹在我们心中种下了愤怒、怨恨甚至仇恨。

 

我们指的不是父母的虐待或暴力,也许只是一个你从垃圾堆里捡的的玩笑,或者是对其他兄弟姐妹的一点偏袒...

这些记忆反复伤害我们,甚至让我们念念不忘。

 

为什么父母有时候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错误让我们如此懊恼和愤怒?

 

为什么有些人似乎对父母有很深的仇恨?

 

为什么要反复咀嚼那些痛苦的回忆?

 

当然,那些似是而非的心理疗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说实话,责怪父母似乎是一种需要。儿童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卡罗琳·埃利柴夫说,很多人都遭受过父母的折磨。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上会带来快感,苦难最终会成为当事人存在的唯一理由,他/她会乐此不疲。

 

只要把责任推到爸爸妈妈身上,就可以原谅自己在工作和人际关系上的无能。但是,这样一来,我们永远也不会清楚地明白,我们总是爱上不合适的人,只是因为我们总是想讨好母亲,或者违背父亲。就这样,我们用无止境的指责,维持着对父母的孩童般的依恋。

 

 

02

 

字当头

 

几千年来,中国的文化一直是孝为先亲情最伟大和无私是很多人津津乐道的。然而,心理专栏作家武志红指出,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这是这个世界上无数谎言中的第一大谎言。他说,很多时候,这句话会成为障碍,让人看不到真相。

 

很多人会说我从小就知道应该孝顺父母,或者现在想想也能理解他们。我父母这样做其实是为我好。一个人说这话的时候,往往会对父母产生负面的感情,但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他们压抑着,不敢表达出来。

武汉市心理医院门诊部主任李小龙主张直接、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悲伤和怨恨。他说,我们在宣泄的同时,也有了修复的机会。压抑对所爱对象的愤怒,仅仅强调爱的一面,这种爱是靠不住的。表面看来是宁静平和的,其实是疏远了。只有建立在一种真实了解的关系上的爱,才是稳定的爱。实际上,表达之后可能会与父母相处得更融洽。他补充道;表达并不意味着我们成年后就要和父母吵架,而是要学会包容自己的感情,整合自己的感情,不管是爱还是恨,成为对父母的理解,甚至是人性,真正接纳自己和父母。

 

接受父母并不要求我们否定负面的东西,而是让孩子接触到父母完整的内心。伯特·海灵格认为;如果孩子内心排斥父母一方或双方,孩子会感到空虚和不完整。当孩子根据父母的实际拒绝接受他们时,父母会感到内疚和不安。

 

如果孩子能克服童年的痛苦,学会快乐、满意地生活,父母会感到欣慰。孩子有了幸福的生活,就不会执着于父母的怨恨。

 

 

03

 

成长就是接受现实

 

成长就是接受自己。接受父母的不完美是走向成熟的途径之一,只有这样才能挣脱最初依赖的茧。

 

切断这些联系的成长过程往往充满痛苦,但我们不可能永远停留在稚嫩的童年,一辈子生活在父母的怀抱里。要接受父母,你需要放弃对理想父母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同样,父母也不要指望有理想的孩子。正如弗洛伊德所说,父母无论做什么都是错的。

 

我们应该在父母的命运背景下看待他们。那些说自己没有资格做父母的人忘记了,世界上没有一所学校是教育儿的。人是学不会为人父母的。一切都取决于他们和父母的关系,无论是好是坏,只有家族血脉代代相传,有了孩子,被孩子指责,大家才能学会接受。只有尊重这个事实,我们才能成为我们自己。

 

作为父母,你也应该接受孩子的指责。卡罗琳·埃里柴夫说:“也就是说,我感到欣慰,因为我给了我的孩子独立判断的能力和坚持自己意见的自由。